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科举为官指南第72节(1 / 2)





  朱首辅并几位次辅大人见陛下都亲自上手了,他们也就不嫌脏,也都亲自上手挖了挖试一试,等大家都弄完之后,脸上尽是带着喜色,这些都是粮食啊!

  接下来杨云清让皇上还有朱首辅及其它几位大人站在一旁,然后吩咐庄子里的人将面前这一亩地里的红薯全部都挖出来,之后等建平帝还有几位大人看着这一亩地里产出的那跟小山一样堆在一旁的红薯后,心里都是止不住的激动。从那册子上看到记载的产量是一回事,现在亲眼见又是另外一回事,见了后是震撼非常。

  朱首辅上前问道:“敢问杨大人,这庄子上的红薯还有土豆的总产量大概有多少?可够作为种子来年在京郊一带先推广开来?”

  杨云清想了一番道:“大概是够了,除了这一个庄子,我名下还有几个庄子都是种了的,总共加起来,几十万斤是有的。除去在京郊之外,大周其余各省各县也是够选出一个地方先做试验的,这样一来,以后推广开来的时候也能容易一些。”

  因为几个庄子上的红薯土豆辣椒等都要留作种子,所以这除了留一些自家吃或是送人,这能动用的也就不多了,原本想要在京都把酸辣粉火锅推广开来的计划就得推后了,不过等到了明年就好了,今年留作种子的那些种下去,每年便可收获几十上百倍,到那时产量的总量上去了,这自然就有多余的拿来做酸辣粉火锅等了。

  而朱首辅听完杨云清的回答后忍不住赞道:“此举大善!”

  任次辅在一旁只是不语,不过对于自己的这个学生还是异常自豪的,心里也是笑着的,一直不住地捋了捋胡子。

  因为这红薯土豆虽然是高产作物,但是也是从海外寻来的,百姓也都没有见过,并不知道该如何种植,这时便需要有经验的人带一带了。而杨云清对此也早有准备,他在庄子上开始种土豆红薯的时候,一早就让人将种植土豆红薯的步骤编纂成册了,上面早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全都记载了下来,清清楚楚地列在了册子上面,等推广开来,让百姓试着种植的时候,可以少走不少弯路,避免许多错误。

  而庄子上的管事这个时候也都十分吃香,等到时候推广的时候,也是少不得他们的,或许还可以让他们给下面京郊附近还有大周各省各县的农户讲个课。

  第170章 推广   建平帝裴安此时亲眼见到了庄……

  建平帝裴安此时亲眼见到了庄子上产的红薯土豆, 对那产量有了一个清晰直接的认识,原本悬在空中的心也终于落了下来,这会儿更是踌躇满志。

  裴安对朱首辅还有几位大人道:“此事既是杨大人一路跟进, 红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更是杨大人花了大价钱让手下的人出海去寻的, 既然如此,推广一事交由杨大人负责可好?朱阁老这次便也请您委屈下, 从旁协助杨大人可否?”

  朱首辅这会儿自然也没有不答应的道理,这事情本来便是杨大人提出的, 功劳也自然是在他, 这会儿陛下愿意让他从旁协助分一分功劳已是开恩, 他又怎会因为不是主事之人而不满?不过经此一事, 朱首辅心里更是打定接下来更要小心谨慎,万不可行差踏错, 如此才可在这首辅之位上待到致仕,衣锦还乡。

  陛下虽然年轻,但是性情宽厚, 他这个首辅虽然没有什么大功绩,但是只要不出大错, 几年之内还是不必担忧头上的乌纱帽的。

  虽然陛下没有提到几位次辅, 但是同为内阁之人, 他们也是要出几分力的, 不过却也没有人敢抱怨, 毕竟不论如何, 他们现在做的这件事都是一件足以流传史册, 前无古人的大事,他们既然从中出了几分力,说不得来日史官也能给他们记上几笔, 这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

  次日,建平帝裴安早朝的时候,在朝堂上提出了此事,瞬间惊起千尺浪,虽然有些怀疑此事的真假,但是见内阁的朱首辅还有几位次辅皆未有反对之声,便知道此事八九不离十便是真的了,但因此才更惊人,亩产千斤,实在是让人不敢置信,古往今来还未见过产量如此高的作物。

  “此事交由杨次辅还有朱首辅负责,内阁还有六部官员需要全权配合,不得怠慢,下面各县主事官员更要做好协助之事,如无异议,便退朝吧。”建平帝裴安拍板定音。

  下边众官员齐声道:“是!”

  殿上众人碍于陛下还有首辅他们没有提出什么异议,但是散朝之后却是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起了此事。

  “你看此事可行性如何?当真能将产量如此之高的作物推广开来?而且这么高产量属实吗?我们也未曾亲眼见上一见。”

  旁边一位官员道:“这事既然是杨次辅做出来的,那么肯定是真的了,这个可行性应该也就不用担心了,你看哪一次这杨次辅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的?之前那炸|药、水泥、肥皂……各样东西,哪一样拿出来不是震惊众人的?如今又弄出两样高产作物也就不显得奇怪了。”

  另一位大人也在旁边称是,道:“昨日听说陛下率朱首辅并几位次辅好像是去了京郊的一处庄子上,那处庄子正是杨大人的,想来几位大人应该是亲眼去看的,这产量应是真的了,不过我们也不必急,既然此事交由杨大人还有朱首辅处理,咱们六部也要从旁配合,肯定是要亲眼见一见那土豆红薯这两样的东西的,到时候便什么都清楚了。”

  因为这庄子上的红薯土豆还有辣椒等,都是杨云清花银子派船队去海外寻的,这花费自然是不菲的,此番更是要将这庄子上又花了许多银子培育出来的红薯脱毒全部都当作种子下发到农户那里,建平帝自然是要给点补偿的,因此在第二日便派了内侍抬了许多赏赐去了杨府。

  赏赐倒是其次,建平帝深知此次杨云清功绩不菲,甚至是堪比开国功臣之功。开国功臣皆能封爵,而如今寻来能令天下百姓温饱摆脱饥馑的高产作物,此番功绩当然是足以封爵的。更何况建平帝子登基起便与杨云清这个次辅关系匪浅,既有君臣之实,又有郎舅之亲,他对杨云清自然不是一般的信任,他此番是打算借此事给杨云清封爵的,不过此时倒是不宜提出,待到此事事了,效果初显的时候再说才是最佳时刻。

  因为接下来内阁成员并六部皆要一起承办此事,杨云清也不是小气之人,大手一挥,从庄子上拨出一批红薯土豆,送给了内阁还有六部的诸位大人尝鲜,只是这数量上当然比不上之前给交好的几位大人送的那么多了,一个人几筐几筐的送,现在这会儿这些大人每个人得的几样加起来也不过只有一筐而已。

  这一筐东西,对于府上妻妾子女众多的诸位大人来说,真的是只能尝尝鲜而已,要想多的,还真的就没有了,毕竟这所有的土豆红薯辣椒等全部都集中在杨云清一人手中,而和杨云清没有什么交情的诸位大人,这会儿自然不好厚着脸皮过去讨要更多。

  但是这些大人在朝中为官一二十年了,这相熟之人还是很多的,之前杨云清交好的几位大人自然也有人与之有些交情。那些大人听说之前杨云清送了不少到那几位大人府上,自然起了点心思,想求着几位大人匀一点出来。

  但是这几位大人呢,他们手中虽然多一些,但是也多不到哪里去,这匀的时候自然肉痛,匀了一些之后便再也不松口了。现在可以说朝上诸位,除了杨云清本人,便只有他的恩师任次辅府上的量是足足的,吃也吃不完,但是恰好他们师生二人都不是爱结交其他官员的性子,所以一时之间,因为稀少,这红薯土豆还有最令人稀奇的辣椒变得炙手可热了起来。

  红薯土豆辣椒等从海外寻来的这些作物,既然是都要下发给农户做种子种下去的,朝上诸位大人名下有庄子的,自然也是可以来领的,只是他们派庄子上领的人带着那些红薯土豆还有辣椒等作物回来的时,却也没有把那些带回府上吃了,因为诸位大人也不是蠢人,自然是知道不可竭泽而渔的,这些既是要做种子的,现在吃了,还哪有种子去种下留着来年吃?

  虽说等大家都种下了之后,来年这市场上就肯定会有出来卖的,但是这只第一年,市场上能往外出售的量肯定是多不到哪里去的,因为这下一年产的,还有不少是要留作种子,继续种下去的。既然如此,现在就更要忍一时的口腹之欲,将领来的红薯土豆辣椒等悉数种下去,这样来年才能有的是红薯土豆品尝。

  当然了,除此之外这些大人倒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办法去弄一些尝一尝。现在不是在下发红薯土豆辣椒等作为种子给百姓种下去吗?只要花些银子,倒是不难从这些百姓手里收上一些回来。

  只是这个时候,陛下还有内阁的阁老还有六部官员都在为将红薯土豆推广在忙活,朝堂之内还有下面州县都在铆足劲让百姓将红薯土豆等种下去,要是有谁为了一时之利,而花银子去从百姓手里收种子,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甚至还会被一折奏折告到陛下那里去,到那个时候这下场就可想而知了。因而这会儿就算诸位大人因为口腹之欲,对红薯土豆辣椒异常稀罕的,也没有人敢去从百姓手里夺食。

  而下面百姓呢,也有一些消息灵通之人,他们听着连上面的青天大老爷都无比稀罕这红薯土豆,那么这肯定就是个好的,种下去准没错。更何况那上面的大人说了,这红薯土豆等收获的时候产量可都是足有几千斤,这要是真的,一家人来年的口粮是不用愁了,交完赋税之后还能过一个好年,一家老小更是可以都吃的饱饱的,这等好事,他们怎么会舍得往外推呢?

  所以这些百姓自从领到了自己一户的那些红薯土豆作为种子外,几乎是没有不把其当回事的,抗拒在田里种这些的,他们都很是卖力地种了下去,细心按照这来村里的几位大人讲的方法侍弄,就等着收获的时候可以堆满家中粮仓了。

  京郊附近百姓可以家家户户都领到种子回去种,这还是沾了地处天子脚下的福,凡是有好事当然最先便临到的就是京城附近的百姓了,这也是为何京城附近的百姓比下面许多州县百姓富庶一点的原因。

  而其他各省州县的百姓,这第一年是暂时临不到领种子回去种了,因为杨云清几处庄子上的产量加起来虽然也有几十万斤,但是稍微一摊下去,就没有多少了,自然是不可能第一年就可以在全大周境内就推广开的。

  下面各省州县,只能先拨一部分红薯土豆辣椒等给州署县衙,由朝廷官员派人种下去,待到收获了之后,产量上去了,再在省内州县推广开来。

  杨云清对此也不急,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路当然是要一步一步走了,最迟三年,大周境内应该就能全部普及开了,到那个时候这粮食方面便是不愁了,以后就算是哪里发生了什么天灾人祸,朝廷这边也能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去赈灾。

  第171章 并肩   当然除了京郊附近的百姓拥有……

  当然除了京郊附近的百姓拥有户户都可以领到红薯土豆等作为种子回家种植的殊荣之外, 杨云清的老家祁县那边也沾了光,他早在大半年钱开始种红薯土豆这些的时候,就往老家祁县那边也送了一份, 让那边的管事也种上。

  老家那边动静不大, 而且他这个次辅也不在那边,所以就算是早就开始种了也没有什么人盯上, 那边只是种了一百亩左右,远远比不上京城这边, 但是作为种子发放给祁县中的百姓还是够的, 只不过是每一户少分了一些, 但是等到了来年产量上来了就好了。

  而在祁县那边杨云清的声望十分之高, 比起那边三年或是六年一任的知县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当那边知县一说这是杨次辅杨大人吩咐下去, 让百姓种植的时候,百姓是听了之后连问都没问为什么就立马给种了。

  因为这么一桩事,朝廷上下肉眼可见的忙了起来, 杨云清作为主事人首当其冲,这一阵子回府的时间越来越晚, 好在凤阳也知道他最近在做的事情的重要程度, 对他很是理解, 也没有因为杨云清早出晚归而埋怨。

  当然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凤阳她自己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以前她要做的除去隔三差五进宫看望母后, 跟母后聊聊天, 还要偶尔出去参加其他夫人举办的各种宴会。在不久之前, 她又多了一项事务,那就是看账本,听管事的汇报下面的一些情况。

  这是因为杨云清之前见凤阳白日在家未免有些无聊, 想找些事情给她解闷,让凤阳也有些事情干。于是就将那些学院、藏书楼、育婴院的事情交给了她,吩咐以后管事的把学院等地方的经营情况都向凤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