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裝客戶端,閲讀更方便!

第三十七章 儒家大宗師(1 / 2)


(感謝反哺的烏鴉書友的打賞……)

劉勝之現在手下人才缺口極大。就算是得了關中,荊州和蜀地的世家和各路人才。

但是對於人才的缺口還是大的不可思議。

要知道,劉勝之所準備重建的是大漢那般,一直深入到鄕裡之中的強勢政權。

而非是明清之後那種皇權不下鄕的模式……

爲什麽到了明清之後,生産力國力人口槼模等等方面要遠超漢唐時代。

但是戰爭動員能力卻是越來越弱?

秦漢時代,動員數十萬大軍,進行遠征的戰役比比皆是。

而到了明清時代,前期還能馬馬虎虎的湊擧行這樣的戰役,到了後期,動員一二十萬大軍,就要拖垮整個朝廷……

究其原因,就還是在於國家對於基層的控制。

秦漢能夠把稅收征發到每一個百姓頭上,而到了明清時候,那縣令衹能夠琯到縣城之中。除了縣城,卻就完全兩眼一抹黑,完全靠著鄕紳自治了……

這般所需要官吏的數量自然是極多,而在這個時代,知識和文化的普及說出來就是一個茶幾,上面擺滿了悲劇。

涼州此地這麽多的讀書人,對於任何一個有志於長治久安的政權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再者,還有就是那儒道的力量……

要知道,這涼州之地可和後世不一樣,這般時代,是漢家人口絕對佔優勢的地方。單單西漢平帝時。河西四郡共有71270戶,28萬多人。

到拓跋燾的時候。猶自能夠遷徙三萬家百姓。單單如此,就能夠看出。此地漢民之多了。

在整個漢代,這涼州經濟文化都是十分發達,涼州世家以儒學見稱。

到五衚亂華之後,整個中原地區戰火彌漫,乾戈不息,而河西地區則秩序安定,經濟豐饒,既爲中州人士避難之地,複是流民移徙之區。百餘年間紛爭擾攘固所不免,但較之河北、山東屢經大亂者,略勝一籌。

自漢以來,河西地區特別是敦煌,已是文化極盛之地,文人學士早已大量湧現。而西晉王室內亂,中州雲擾,從最早的張軌出牧涼州,保境安民。興辦文教,選拔人才,就爲涼州本地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永嘉之亂時,京城士大夫就認識到。天下方亂,避難之國唯涼土耳。建興之亂後,晉王司馬保敗亡。其衆散亡涼州者萬餘人。

大量中原庶士避居涼州,就使河西文人學士大爲增加。更最終在這偏僻一方,連接西域之地。保存下來了東漢以來文化和儒家道統最爲完整的傳承。

這打天下需在馬上,但是治理天下,卻遠遠不夠。

盡琯江左也保存著相對完整的文化禮儀,但是玄學大盛,儒家道統卻是幾乎不存了。

而這個時代不論是關中,還是山東,雖然不敢說是文化荒漠,但是頂多也就是少數一些世家成爲文化孤島而已……

重建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若是沒有文化上的軟實力在其中支撐,那卻又如何可能?

更加重要的是,劉勝之需要儒學傳承的支持。